治半身不遂的清代名方,补阳还五汤应用经验
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制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名方,方中体现了补气以活血的精神。对于气虚血瘀者,效如桴鼓。
中风病患者在发病之前,大多已真气亏虚,进一步发展,真气化风,血失统摄。风属阳邪,而性向上,头又为诸阳之首而位居于上,故脑先受其害,而形成中风。
因此,大补元气,强真固本,方能挽狂澜于既倒。方中主药,非黄芪不能当此重任,因其具有强大的补气固表,强筋壮力,复活痿废组织的再生效能。
用黄芪,僵硬者可使之柔软,拘挛者可使之缓解,破损者可使之修复,颓废者可使之振兴。
因而,对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,其效力巨大,自不待言。又由于气虚不能摄血,或推动无力,造成血行迟缓,脉道不充,血液黏滞,瘀阻窍络。
因此,活血化瘀,非常重要。故方中伍以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地龙以破瘀开滞,扫除阻塞,畅通血管。
同时,借助川芎的上升之性和地龙的通窜之力,使药效更加集中地直达病灶,发挥作用。这便巧妙地组合成一幅药与病合、气畅血流的升降循环图。
因此,补阳还五汤具有强力推进血液循环,促进新陈代谢,排出病理产物,激活组织功能,增强修复能力等巨大功效。
根据217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,补阳还五汤和地黄饮子均不适宜于中风初期。因为,中风初发,多有夹火、夹痰、夹郁怒、夹外感等兼夹之症,必先清除之,而后方能施用。
如中风初期,合并外感而发,见脉浮微热,筋脉拘急等症,径可用发散风药,如小续命汤,勿畏其上升动风之性。偏热减干姜,偏寒减石膏。
赵锡武说:“风药既可解除表证,又能疏理扩张末梢血管,缓解痉挛。”实为经验之谈。待表证已罢,或内夹兼症消退,才可用补阳还五汤。
《皇汉医学》云:“小续命汤非中风之正方,只有脉浮身热兼表证时,方可暂用。”此亦良言。
临床还有夹温热火邪而发的,多并营血症状,如神昏谵语、舌绛脉数等。可暂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启闭。
有夹湿浊痰饮的,证见脉沉弦滑,舌苔灰黄厚腻,当先予苏合香丸,以芳香化浊,或灌以姜汁、白矾以涌吐痰涎。
又有素体阴亏,肝阳不靖,化风化火,血压升高而不降的,可用羚角钩藤汤合建瓴汤。有阳明实热,便秘苔黄,宜先用承气汤类通其腑实。
总之,中风初期兼夹之邪甚多,必先予以剔除,待兼症已罢,真气化风,虚象毕现,肢体偏废,言语謇涩,口涎不收,即所谓后遗症期时,始可放手大胆投用补阳还五汤,尤其方中黄芪用量,莫畏其重。
每剂可用120~150g,必要时还可加量。若嫌其扶正之力不足,尚可少佐防风以增其势。
但也有病人,一开始就出现了目闭口开,撒手遗尿,瞳孔散大,汗出如油,鼾声如雷,脉散若飞花,或疾促小数等一派真气涣散的脱绝之象,此乃血溢脑脉之外的中脏腑证,补阳还五汤则不足任其急,但速投大剂人参、干姜、附子、龙骨、牡蛎之属以回阳救危。
当中风患者进入后遗症期时,脉见弦硬梗指或弦洪不柔,不要误认为是实邪未净或兼症未清而不敢用补阳还五汤。
其实,此脉象系血管僵硬,真气损伤之候,应该放心使用,必要时还可酌加当归、枸杞子、鸡血藤各30g,鹿角胶、鹿筋各18g,或龟鹿二仙胶,方能调和气阴。
中风气虚而夹瘀血久而不散,证见舌紫暗或有瘀斑,脉沉或涩,多属脑中血管梗死不通,或瘀血积而不化所致,可于补阳还五汤中加入鸡血藤、土鳖虫、穿山甲、当归尾等化瘀通塞之品,甚者虻虫、水蛭均可酌用。
必要时先将黄芪减量,待瘀塞开通再加至原量。
还有中风欲发之前,一侧肢体时而发麻,时而无力,或自觉一瞬间意识不清,或舌根忽而僵硬,或体肥肉颤,脉沉若无,此皆中风前兆,为气虚血行不畅,宜速投补阳还五汤,可防患于未然。一般用三五剂即收大效。
是知本方不但可治中风发病之后,还可防于发病之前。
中风偏废已成,又出现口干舌红,眩晕面赤,或头痛失眠等症,此系肝风、肝火中风偏废已成,又出现口干舌红,眩晕面赤,或头痛失眠等症,此系肝风、肝火迭升不已,方中可暂去黄芪,加赭石、怀牛膝、生龙骨、生牡蛎各30g。
其他诸如菊花、钩藤、白芍、石决明、夏枯草、草决明等,均可随症选用,俟火清、风息、阴复,黄芪仍可酌用。
对于有些病例,初服补阳还五汤有效,久服效却不显,宜细审脉证,察其阴阳偏盛偏衰。如气阴两虚,可与地黄饮子合用,以获全功。
另外,补阳还五汤对其他疾病,亦有卓效。
如高年不明原因双下肢瘫痪,本方加入牛膝、杜仲、枸杞子、鹿角胶等味,可收全功;有产妇临盆出血过多,分娩后,四肢麻木而昏厥者,本方减桃仁、红花,加熟地黄炭、白芍、阿胶、高丽参;麻木过甚者,加益母草、桂枝、姜渣更妙;对于小儿麻痹后遗症,亦可用本方加全蝎、蜈蚣、乌蛇、土鳖虫,严重者加鹿茸、附子;有热者去附子,加牡丹皮、生地黄、黄柏等,皆有良效。此皆本方在临床上灵活发挥化裁之用。
地黄饮子和补阳还五汤一样,一定要在兼症、并症消除后,精气大虚,活力颓废,脉沉细或梗指,舌光红或暗绛,或淡白等羸弱之象大露时,始可放手用之。
如果兼症、并症未罢,而过早投用,容易滞锢留邪,使病情缠绵,不利于后遗症之康复。
又有中风后期,表证、兼症俱罢,忽发气喘者,此乃因肾精衰少,不能纳气归根所致。
可用地黄饮子加沉香、肉桂、蛤蚧、胡桃肉等;痰饮甚时酌加二陈汤、白芥子、胆南星、鲜竹沥。
凡中风后期,证见胸痹疼痛,心悸气短,脉结代不整,舌质暗红,此胸中大气已伤,心阳不足以帅血行,心肾不能相交,即今之冠心病类,可用补阳还五汤或地黄饮子加党参、瓜蒌、薤白、半夏、三七参、毛冬青、银杏叶等。
中风后期血压居高不下,或降而复升者,可用地黄饮子加龙骨、牡蛎、赭石、磁石、牛膝等潜镇降压之品。
亦有部分高龄患者,性格改变,见人即悲,时常流泪,多因肺为肾之母,肺主悲,
乃肾中精气败竭而求救于母的反应。治宜早投地黄饮子加丹参、枸杞子、黄精、全蝎等荣脑促智药。
如有脑血管硬化较重,偏瘫肢体僵硬不柔,功能衰退,脉弦硬如棍者,遵余听鸿“燥硬者浸之以濡润”意,用柔筋汤(自拟方):菊花、麦冬、玄参各15g,熟地黄、首乌藤、何首乌各30g,沙参、白芍各25g,当归须、木瓜各12g,鸡冠花10g。如能常服,确有良效。
对中风日久,舌强难言,或吞吐口吃,时重时轻者,宜补阳还五汤加转舌丹:茯苓(用姜汁1匙、竹沥1杯,拌浸后晒干)90g,全蝎15g,僵蚕60g,郁金60g,共研细末,每次6g,每日3次,饭后温开水调服或温酒送下。
配合外用法:白芥子60g,研细末,醋调成糊状,涂敷于颈项周围,1小时后洗去,每日3次(此法亦治颈项强痛)。
如果上法不效,可配合针灸。我之经验,用毫针垂直刺入哑门穴寸半许,斜向中间刺入天柱双穴二寸许,再用压舌板将舌掀起,由舌下正中线海泉穴,深向舌根部刺入二寸许。
如口中不易刺针,可在喉结上方廉泉穴刺向舌根部二寸许,再加针合谷、中脘、通里等穴以作疏理诱导。针刺各穴时,全部采用震颤兴奋手法,往往能收快捷之效。
对于半身不遂日久,恢复甚慢,患侧肢体时肿时痛,此经络中顽痰死血未净,不易治愈;或因误投补剂过早,致络隧锢塞,道路障阻,终难全复。
中风后期上肢功能恢复较慢,可用补阳还五汤或地黄饮子加羌活、姜黄、桂枝、桑枝、土鳖虫等以增其效。对舌强语謇者,补阳还五汤则不如地黄饮子效好。
一般而言,舌淡白或间有瘀点者,宜补阳还五汤;舌红暗绛者,宜地黄饮子。
(《张鹳一医案医话集》,《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》)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